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99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14年-2017年度先后对331份四川省小麦生产品种(系)在温室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条锈菌混合菌鉴定和甘谷试验站大田成株期分别接种CYR32、CYR33、CYR34、G22-14、中4-1和混合菌鉴定,同时在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进行自然诱发鉴定。结果发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苗期、成株期表现抗病的分别有‘XK201465’等36份和‘XK20132’等72份材料,分别占10.88%和21.75%;有‘XK62483’等11份材料全生育期表现抗病,占3.32%;两地三年自然诱发鉴定发现,仅有‘XK20132’等5份材料在两地均表现抗病,有‘川农17’等30份材料具有慢条锈性。对供鉴材料在甘肃陇南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拮抗内生细菌进行鉴定,研究抑菌作用,探讨发酵条件并进行优化,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微生物资源.【方法】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分析对从葡萄健康叶片中分离的内生细菌X1-6-1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能力;以菌体生物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设计优化该菌株的发酵条件.【结果】初步鉴定X1-6-1为Bacillus velezensis.抑菌试验表明B.velezensis X1-6-1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为(49.1±0.9)%~(67.3±0.7)%),较广的抗菌谱(对8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该菌株最适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10.0 g/L,牛肉膏10.0g/L,MgCl_(2 ) 5.0 g/L;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72 h,温度25℃,初始pH值7.0,转速210 r/min,最佳装液量110 mL.【结论】葡萄内生细菌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对油菜菌核病菌、葡萄灰霉病菌和葡萄炭疽病菌都有显著拮抗作用,为开发生防制剂的候选菌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47份鲜食玉米对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对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进行了由丝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丝黑穗病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引起的玉米瘤黑粉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对丝黑穗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中无高抗材料;4份材料表现抗病,分别是三禾甜加糯6号、金辉588、金辉895和黑甜糯520,占8.5%;1份材料盛彩甜3号表现中抗,占2.1%;14份材料表现感病,占29.8%;28份材料表现高感,占59.6%。对瘤黑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7份鲜食玉米杂交种中27份材料表现高抗,占57.4%;6份材料表现抗病,占12.8%;6份材料表现中抗,占12.8%;5份材料表现感病,占10.6%;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6.4%。鲜食玉米新品种中抗丝黑穗病品种比较匮乏,抗瘤黑粉病品种比较丰富,但兼抗两种病害的品种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茎基部和根部灰霉病的病原菌,本文于2019—2021年春季对甘肃陇西县采集的黄芩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运用形态学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3PDH)、热激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和RNA聚合酶亚基II(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II,RPB2)多基因方法鉴定,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引起黄芩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春季发病时表现为地上部分枯死不发芽,靠近地表的根表面呈暗绿色水渍状,随后地下根木质部变软呈黄褐色腐烂,病健交界明显;室内毒力测定表明,97%咯菌腈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0.01...  相似文献   
5.
郑果  王春明  洪流  王生荣 《草原与草坪》2011,31(6):65-68,74
针对大麦条纹病,选用7种杀菌剂对大麦品种甘啤4号种子处理后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室内发芽测定,同时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37/6敌萎丹悬浮种衣剂和0.5%二硫氰基甲烷种衣剂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EC。。有效抑菌浓度为2.563、7.345和19.721μg/mL;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8%克...  相似文献   
6.
双垄全膜马铃薯套种豌豆对马铃薯生育期及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双垄全膜马铃薯套种针叶豌豆的栽培模式下,研究了其对马铃薯的生育期及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在双垄全膜栽培条件下出苗、现蕾、开花及成熟都较露地有所提前。在病害方面,覆膜使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加重,但对晚疫病的发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具有潜在杀虫活性的化合物进行初步分析,为指导开发利用杀虫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气相色谱 质谱(GC MS)联用法,以5龄黏虫为试虫;对红蓼种子萃取物的有效杀虫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极性(甲醇)组分共分离出37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的35个组分,占总含量的94.46%。弱极性(二氯甲烷)组分共分离出39个色谱峰,鉴定出39个组分。[结论] 从成分的化学结构推断,红蓼种子的杀虫活性可能存在于14种成分中,主要成分为酮、醇、开环萜和五环三萜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水氮互作对旱地春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水氮互作对旱地春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产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下春小麦关键生育期茎秆、叶片、麦穗(不含籽粒)和籽粒的全氮含量及经济产量。结果表明,水氮互作下,春小麦茎秆、叶片和麦穗(不含籽粒)的全氮含量均随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而呈现下降趋势;正常水分条件(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75%~85%)下,春小麦茎秆、叶片、麦穗(不含籽粒)和籽粒的全氮含量均表现为中氮处理(每公斤土壤施纯氮0.15 g)>高氮处理(每公斤土壤施纯氮0.25 g)>空白对照(不施氮肥),且中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和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高氮处理(P<0.05),但经济产量却显著低于高氮处理(P<0.05);水分胁迫条件(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35%~45%)下,春小麦茎秆、叶片、麦穗(不含籽粒)和籽粒的全氮含量均表现为高氮处理>中氮处理>空白对照,但中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和生产效率及经济产量均显著高于高氮处理(P<0.05)。说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旱地春小麦的经济产量,而水分胁迫条件下,减少氮肥用量更有利于旱地春小麦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燕麦炭疽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8月,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燕麦炭疽病病叶上分离得到产生镰刀形分生孢子的刺盘孢菌,依据柯赫氏法则、病菌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cereale Manns。病菌分生孢子盘生大量黑色针状刚毛;分生孢子单细胞,镰刀形,无色,(17.43~24.90)μm×(1.99~3.74)μm,平均(22.02±1.80)μm×(2.85±0.36)μm;分生孢子萌生的附着胞黑色,卵圆形或近圆形,(6.23~7.97)μm×(4.98~6.23)μm,平均(7.30±0.52)μm×(5.82±0.48)μm;菌丝生附着胞黑色,近圆形、长椭圆形或裂瓣状,(7.47~14.94)μm×(4.98~9.96)μm,平均(10.87±1.46)μm×(6.74±1.01)μm。病菌菌丝在5~35℃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离体叶片,23~25℃),菌株蒙-3-1对供试的2个裸燕麦品种和8个皮燕麦品种均具有强的致病性,但不侵染小麦、玉米、谷子和高粱。  相似文献   
10.
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所2010年建植的桃园内,自2011年以来,每年6-8月都陆续出现枯死的桃树;严重年份桃树病株率达20%。经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确认桃树枯死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侵染所致。这是桃树黄萎病在我国的首次发生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